(習作選)葡式蛋撻 教業中學國際小學 趙佳琳
傍晚時分,街巷中的人流越來越稀少,但空氣中卻夾雜著一陣陣若有若無的奶香,那幽幽的香氣喚醒我對美食的渴望和記憶。
小時候,外婆總是會在我回到澳門度假的假期裡,做上一碟碟澳門葡式蛋撻。外婆烤的蛋撻外皮酥脆,蛋撻上面晃動著欲溜非溜的黃油蛋汁,而最吸引之處則是蛋汁上那裹有焦糖的外衣,一口咬下去,香甜鬆脆的口感充滿口腔,滿滿佔領我的味蕾,唇齒間香味縈繞於心。
後來,我來到澳門讀書,亦慢慢了解到蛋撻的歷史。
澳門葡式蛋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葡萄牙里斯本貝倫區。相傳是由當地熱羅尼莫斯修道院的修女們發明的。當時,修女們為了消耗製作修女袍剩餘的蛋黃,便將其製作成甜點蛋撻。儘管是起源於葡萄牙,但將其帶到澳門并發揚光大的卻是一位英國人——安德魯‧史門。安德魯和他的妻子采用英國式的糕點做法進行改良,他們改用了英式奶黃餡並且減少糖的用量,終於調配出適合澳門人口味的蛋撻味道。
經過精心調配和烘焙而成的葡式蛋撻,蛋撻皮酥脆可口,蛋餡香濃嫩滑,甜而不膩。每一口充滿了濃郁的奶香和蛋香,令人回味無窮。它已成為遊客爭相品嘗的美食,也走進了尋常的澳門人的家庭,我的外婆就是會烘焙葡式蛋撻的尋常人。
葡式蛋撻的歷史,不僅融合了葡萄牙和英國的糕點製作技藝,還融入了澳門本地的文化特色和口味偏好,更成為澳門家庭最尋常的甜品。它已成為一紐帶,連接世界與澳門的紐帶,連接大灣區與世界的紐帶。
美食像繁星點亮味蕾,綻放出令人回味無窮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