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好這顆心)忍讓是一種力量 星雲大師 劉長樂
星雲大師:真正的修行者,不是每天打坐,遊手好閒,而是在搬柴運水、出坡勞動中參禪。像六祖惠能大師,就是從舂米坊中舂出真如佛性;法遠禪師為飯頭僧,受種種折磨終而悟道。
我出身於貧窮的蘇北,十二歲出家以後,生活更是清苦,然而貧寒適足以勵志,我刻苦耐勞的性格就是在這個時候孕育而成。記得在叢林參學十載,為了服務大眾,除了平常的出坡勞動以外,我自願發心典座煮飯兩年、飯菜行堂六年、擔水司茶一年半。初來台灣,為了報答寺院收留之恩,除了上課教書以外,我發心做一切苦役,每天打六百桶井水,清掃數小時落葉、水溝、茅廁,每天還要拉車到十餘里外的市場,購買八十餘眾的油鹽柴米。雖然與當地住眾、信徒言語不通,勤快的工作倒也博得大眾的好感。我常常因為體力透支而暈眩嘔吐,往往一陣天旋地轉後,我又默默地咬緊牙關,繼續未竟的工作。
後來,我以文字般若來弘揚佛法,開始搜索枯腸,熬夜筆耕。一九五三年,我走入社會,說法布教,為了準備講辭我費心思量,有時竟通宵未眠。佛光山開山初期,我又與山崩洪水日夜搏鬥。近十年來,我馬不停蹄地在海內外講經度眾,建寺安僧,每天分秒必爭地和有限的時間賽跑。數十年來,無不是在忍耐忙碌、忍耐奔波、忍耐勞累、忍耐疲憊中度過,然而我不以為辛苦,因為忍耐是為了要積極地開拓人生,創造佛教遠大的前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