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的一場時空邀約
四月的濠江,木棉絮暖。在世界讀書日氤氳的墨香裏,澳門城市大學圖書館內,一本素棉米色封面的典籍正被鄭重翻開。當趙強博士的指尖輕撫過書頁上凹凸的磚紋,東漢永平八年的夯土聲、民國戊子年的苔痕氣息,突然穿過一千九百年的時光,在翻動的紙頁間簌簌作響。
這部《散佚澳門紀年古甓圖志》,與其說是學術著作,不如說是一封寄自時光深處的邀請函。雅昌文化集團用緞面書函包裹的,不僅是一百一十三塊紀年古磚的考釋,更是一場「金石為證」的文明苦旅──那些曾被當作茶台底座、苔蘚容器的古磚,在趙強博士四十年的追尋中,終以「砌體文獻」的身分重見天日。
廢墟裏的文明拼圖
新書發布會現場,投影儀將一塊東晉「太和元年」紀年磚的拓片放大。磚側「吳興烏程」四字楷書,筆畫間還沾着當年匠人掌紋裏的泥漿。「這塊磚從江南水鄉流浪到澳門,可能見證過海上絲綢之路的帆影。」趙強博士的解讀讓冰冷的磚塊突然有了溫度。
書中收錄的一百三十餘件古甓,多來自港澳台藏家搶救的「建築遺孤」。它們有的嵌在澳門老騎樓的牆基裏,有的躺在珠海農家的雞捨旁。最令人唏噓的是一塊明代嘉靖年間的方磚,邊緣還留着被當作磨刀石的凹痕。「這些傷痕恰恰是文物活態傳承的印記」,趙強撫摸着書中磚銘拓片說道。當高清鏡頭對準磚面「永和九年」的陽文時,觀眾席傳來低呼──那與《蘭亭集序》相同的年號,讓王羲之筆下的曲水流觴與澳門小巷的磚瓦突然產生了奇妙共振。
墨拓裏的美學革命
雅昌的裝幀團隊為這場時空對話設計了精妙的「物質載體」。典藏版書籍三邊書口噴繪的立體磚紋,在特定角度會浮現出夯築的層次;暗綠緞面書函上鑲嵌的仿古磚形銅片,隨着光線變換會透出青磚特有的「澄泥」質感。當讀者用配套的放大鏡觀察內頁1:1原大拓片時,甚至能發現磚胎中夾雜的稻殼——這是古代工匠為增加黏結性特意摻入的「智慧密碼」。
「我們不是在修復文物,而是在修復注視文物的目光。」雅昌副總裁王小斌展示着採用礦物顏料調製的專色印刷頁。那些原本黯淡的磚銘,在仿古宣紙上呈現出剛出窯時的朱砂底款,恍若新硎。這種「考古式裝幀」恰與趙強的學術理念呼應:當一頁紙能還原古磚的肌理與重量,學術便不再是冰冷的結論,而成為可觸摸的溫度。
砌在書頁裏的未來
發布會尾聲,一位葡裔建築師提問:「這些中國古磚與澳門土生葡人建築的磚砌工藝有何關聯?」趙強笑着翻開書中收錄的民國西洋式紅磚照片,磚側「昌隆窯業」的漢字廠標與葡式玫瑰紋樣形成奇妙混搭:「看,這就是澳門作為『一帶一路』文化熔爐的實證。」
此刻,圖書館的玻璃幕牆外,澳門老城區正在夕陽下泛着磚紅色的光澤。那些被趙強團隊測繪過的百年騎樓,或許正與書中的紀年古甓共享着相同的黏土基因。當讀者合上這本重達三點五公斤的圖志時,封底燙金的「世界讀書日」徽標與東漢磚銘並置,完成了一場從金石到數字時代的文明接力——這或許正是文化遺產保護最動人的模樣:讓歷史的碎片在當代重生,又為未來留下可續寫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