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六日下午,隨lua去參加菜農子弟學校在澳門青少年展藝館舉辦的畫展開幕式。這個畫展的展名是菜農子弟學校以藝育人「起始•五人展」。五名學生中有三名高中生、兩名小學生。
我最初以過去的觀畫展經驗,以為學生的畫展一般不耐看,但我仔細觀展後,居然想寫一篇觀後感。
大家首先把目光關注了一幅人物畫長卷。這幅三米長卷是小學女學生談芷欣以中國工筆劃臨摹的中國古代名畫《八十七神仙卷》。
搜索對這幅古代名畫的介紹:《八十七神仙卷》是傳為唐代畫家吳道子所繪製的一幅絹本白描長卷,現藏於北京徐悲鴻紀念館。圖中以道教故事為題材,描繪了以東華帝君、南極帝君、扶桑大帝為主的八十七位列隊行進的神仙,畫面純以線條表現出八十七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場景,形神刻畫細緻入微。畫面筆墨遒勁灑脫,根根線條都表現了無限的生命力,如行雲流水,充滿韻律感,代表了中國唐代白描繪畫的最高水準。原作縱三十釐米,橫二百九十二釐米。
展出的談芷欣的臨摹畫作我認為總體很好。首先,一位小學生選這樣一幅宗教題材的大畫來臨摹,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和足夠的信心的,要對自己的繪畫能力及其過程中的把控能力有充分的自信。而且,一個小學生有這樣的審美,足以說明她的眼光很獨特,因為不少學生是規避這樣的題材的。聽說她假期裏用了十五天時間,每天來臨摹,最後完成。想像一下,八十七個神仙人物,每天需畫完五至六個人物,既不算慢,也不算快,但對於一個小學生來說,這已經是需要很大的耐心、用心和決心了。其次,她臨摹的到位,比例到位,線條到位,尤其是神態到位。且看臨摹畫開頭的幾個人物與原作對比,就可以看出臨摹到位有些地方甚至是精準。第三是臨摹的細節顯示出臨摹作者的繪畫基本功比較紮實。把握了人物神態的變化,各自不同的面部線條、眼神的不同。人物神態栩栩如生的形象臨摹到位了。把握了手執器物的細節,宗教工筆線條畫這些往往不被觀者注意。畫中的樹木花草看似是輔助物,但其實要展現一個畫者的綜合繪畫水準。手及手指的繪畫是個難點,也處理得不錯。音樂人物的表現也展現了臨摹水準。
聽介紹,這五名學生從小對視覺藝術很感興趣,菜農子弟學校的老師發覺培養了他們的興趣,同時家長也很支持。其中兩位中學生在家長支援下高中時期還拜中國美術學院和廣州美術學院的老師為師,假期堅持到杭州和廣州學習,因此,今年也如願考入了這兩所大學,達成理想。
佘敏鈺水粉風景畫顯現有紮實的基礎。《風景》這幅蒸汽機火車頭的畫如果是在寫生基礎上的創作,那就很有意思了。她靜物畫這種水粉的朦朧感不少人也喜歡。其中一幅畫中圓勺子上的光斑我注意到了,因為說明畫作者注意到了光線及其方向,這是西畫的特質之一,如同攝影的用光,沒有光線的概念是不行的。
方楠的畫很注意去寫生,題材更廣闊。《夜合花圖》有尚古的情趣。《秋枝雙雀》這幅畫就很生活化了。這幅畫的構圖很大膽,畫作者把雙雀放置於縱向黃金分割處,同時與金秋中的黑色主幹上的金黃色樹葉作為這幅畫的前景,而後中間是緩衝區的草坪,遠景就是澳門的標誌性建築旅遊塔、新葡京、澳氹大橋等,遵從了近大遠小的畫則。其實,我感覺澳門無明顯四季,只有秋春可算明顯季節,畫作取名「秋枝」,說明作者也抓住了季節特點。從這裏也可以感悟到,如同文學創作,我們經常從孩童的語言中吸取形象生動的語言一樣,從中小學生的畫作我們同樣可以吸取他們豐富的繪畫形象語言。方楠喜歡畫動物。《白鴿巢》取於本來的地名。畫作設圖繁中有致,看似是滿屏畫,但之字形的淺黃色步道把畫作視感分離,而無擁擠感。十隻白鴿分兩處於縱向黃金分割處及下方,成為畫作的視角中心。我觀察了畫中山石下的陰影處,有頗多用意皴擦,並非無意塗抹。《石排灣熊貓樓境》就是作者畫的另一個人見人愛的動物大熊貓了。石排灣的大熊貓館我比較熟悉了,半年多來,我大概去看過五六次大熊貓,也是想看看大熊貓的不同生活性情。這幅構圖依然動了腦筋,我覺得那條彎曲的小道可能是畫作者希望大熊貓的生活幸福綿長,其實熊貓館是一個向上的山體狀,表明畫作者懂得生活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的區別。而大熊貓是畫作的主體,形象生動,憨態可掬。
盛靜妍的畫呈現出多樣性。有靜物寫生。《男中年人物頭像》的眼神光不錯。兩幅水粉靜物寫生,我奇怪於其中一幅的水果刀為何畫成深色。一幅《紅布鞋》是大家所欣賞的。我覺得關鍵在於細節的用心細緻,放大看就會明白。
郭璵倩既在學寫生,也在學傳統國畫。
當然,畫展中畫作也有不足,但作為青少年畫作展十分正常。比如要注意畫作落款的美感,特別是要練練傳統書法,把漢字寫美。又如要堅持寫生,堅持把一個題材畫好畫出深度,比如畫大熊貓的各種神態等。
總之,這場畫展雖是學生畫展,卻給我不少藝術形象啟發,感悟到了青少年的鮮活藝術生命力,值得一看。同時,一間學校能為學生組織這樣高水準的畫展也是讓人十分稱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