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熟日常)成本 吃貨

韭菜洗淨切碎,加入油鹽拌勻,雞蛋炒成蛋花,與韭菜和餡。中筋麵粉揉成麵皮,攤開,包餡,封口,壓平,下鍋油煎;整個過程不到半小時,韭菜盒子便能上桌。點算成本,韭菜一捆兩塊半,中筋麵粉三百克大約六元,新鮮雞蛋三隻也是價值六元,加上調味,燃料等等剛好取個整數,這家裏頭自製的韭菜盒子光算食材成本,就已接近外食的價格,為這幾口食物如此大費周章,恐怕不值得。

成本以外,剩下的都是利潤,一旦習慣了這種計算方法,就連吃飯也會成了買賣。不想吃虧,一頓飯的成本就不能高於定價,籃子裏的菜買貴了,備菜時的份量就得要減少,一加一減,到上菜的時候才能維持收支平衡;假若偷工減料怕被食客們識破,就把定價調升,因應食材價格的波動,成本上漲,不得不把部分壓力轉移到消費者身上,畢竟沒有食店願意賠錢,利潤再薄還是要有。

做買賣要有利潤,過生活呢?是否凡是回報低於成本的行為都不值得。明知道只要點開外賣軟件,搶幾張優惠券,就能以更低價買到同類型的食物,為何還要親自揉麵,親自切菜,最後上桌的韭菜盒子質量未必比外賣的好,可能過焦,可能過鹹,但生活始於不同於買賣,看似是賠了食材,又賠了時間,實際上也可以是賺了經驗,又賺了體會。再點算成本,是虧了,也是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