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堂後山瑰麗風光  圖文/沈翔天

 偶然步過望廈觀音堂,圍牆外可窺見後花園的白柱綠瓦牌坊內,大紅燈籠迎風搖晃,難道本來荒蕪的後山,增添新景象?於是不經殿堂,步入探索。

 果然,入口增加了簇新的蓮花淨土和慧因大師紀念亭,而牌坊的燈籠覆蓋下,是大量林立紛陳的米黃色碑石,全用綠色油彩髹上精辟的佛偈,虬松翠柏盆栽相伴其間,姿彩萬千;本來空白的花園圍牆,也全寫上書法墨寶,全是鐵劃銀鈎的隸書楷書和草書,闡述的觀音真言,連同內殿新增觀音坐蓮的國畫素描,大慈大悲的意念和形象,躍然壁上。

 這些瑰麗新頴的景觀與原來的亭閣,噴水池和天龍護法壁畫相輝映,擺脫了後山的單調和簡潔,令人有目不暇給之感,可吸引廣大遊客的眼球,聚焦打卡,或會令香火更為興盛。

 對於老居民的我,眾多的景致全是新時代的產物,太新太濫,與本來的古樸自然並不協調,數百年古剎應是永恒不變的歷史遺跡,摻雜太多新元素,以新亂舊,則顯得不倫不類了!

 所以,環走一周,我還是樂於在中美望廈條約簽署碑亭留連,或在連理樹下徘徊,更在月中亭內憩坐,緬懷歲月的滄桑。

 觀音堂本是望廈村的一座小亭子,由閩籍居民供奉用樟木雕成的觀音神像,後在1698年始,獲得大量捐獻,擴建成規模宏大的普濟禪院,歷史的本來沿革更值得回憶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