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搜聞)人工智能描繪中國汽車產業進化圖景    汪海月 趙晨捷

意圖識別準確率提高40%、場景泛化指令擴展至4000多個、擁有對15種維度場景的記憶理解能力……這是中國車企奇瑞今年初將DeepSeek大模型技術融入其自研大模型Lion butterfly V2.0後實現的智能座艙新突破。

重點發展奇瑞汽車智能化的蕪湖雄獅汽車科技有限公司AI中心總監丁雪毅說,在用戶的表達沒那麼規範和標準的情況下,升級後的智能座艙也能精準理解用戶的模糊意圖和隱性需求,從「響應指令的工具」進化成「預見需求的伙伴」。

近期,奇瑞、吉利、嵐圖、極氪等20餘家中國車企宣佈已深度融合相關大模型,賦能智能座艙升級、市場數據分析等多個環節。從智能座艙到自動駕駛、智能製造、售後服務,提速發展的人工智能技術正全面賦能新能源汽車全價值鏈,描繪出汽車產業的進化圖景。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超1200萬輛,產銷量連續10年位居全球第一。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5年,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製造裝備。

3月以來,多家中國車企相繼發佈智駕方案。3月3日,吉利汽車宣佈推出基於端到端、視覺語言模型、「世界模型」等AI技術打造的智能駕駛系統「千里浩瀚」。3月18日,奇瑞發佈「獵鷹智駕」智能化方案,實現全域場景的精準感知與毫秒級決策,為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場景的智能守護。

「一個全新的AI時代正在到來。這會帶來兩個變革:AI會推動自動駕駛甚至無人駕駛的到來;汽車產業正在和機器人開始融合。」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表示,今年正在探索加速落地L3級別的自動駕駛,並且在2026年將探索在停車場的L4級別的無人駕駛。

不止是車企,人工智能企業也在加速拓展智能汽車應用場景。科大訊飛在20多年前就開始關注汽車的智能化,其圍繞汽車智能座艙、智慧聲場、智能駕駛和車企數智化等領域和車企進行全面合作,並為中國汽車出海提供更強的競爭力。

「最初是實現汽車語音播報這樣的單點功能,如今智能座艙能實現自然、擬人、有情感的交互,此外,還融入視覺功能,能實現車內外互動。」科大訊飛智能汽車事業部首席技術官雷琴輝說,目前訊飛智能座艙出海解決方案覆蓋23個語種,賦能上百個車型出海6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本地化的智能體驗。

據介紹,科大訊飛還研發了基於星火大模型的用車助手,能夠實時監測理解車輛狀況,根據當下路況車況,精準解答用戶用車問題。例如在不同的路況下,幫助用戶開啟自動駕駛輔助,根據實時車況精準給出維修保養建議等。

從汽車本身回溯至汽車生產的源頭,智能化變革也在重構汽車的生產製造體系。

3月初,位於安徽合肥的蔚來新橋第二工廠正式開啟新車下線無人駕駛駁運規模化運營,實現了新車從總裝車間出口到路試區的全流程無人駕駛轉運,標誌著汽車工廠智能化邁上新台階。「這條無人駕駛駁運示範道路長約450米,在感知效率和決策精度方面均實現了突破。」蔚來製造物流運營負責人紀華強說。

作為一座全鏈路數字化智能工廠,蔚來第二工廠的生產製造與質量檢驗過程均已實現AI的深度決策與製造的高度智能化,如在生產衝焊環節用AI智能抽檢,精度可以提高到0.1毫米。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於人工智能「上車」的未來空間,從業者們還有著更多的設想。

「我們下一步的方向是利用人工智能來增強售前售中售後的服務,比如當消費者走進4S店,車本身就可以很好地介紹自己,並與客戶進行交流互動,完成體驗後隨即報價及維護客戶。」丁雪毅說,未來的汽車可能發展為汽車形態的機器人,和其他機器人更好地協同,為人們帶來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