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味蕾丈量的古城時光 甯思晨
每年的復活節都是一家大小輕便出遊的小日子,家人、朋友和同事們早已密謀,期待着這次的復活節之旅,當然也有些人會隨性而行,享受即興的樂趣。今年大家都把中國地區作為出行的主要目標,短途旅行自然會選擇實惠經濟的方式,國內的高鐵動車成為了首選。飛機票的價格則因機場大小和航班密度而有所不同,但出行費用的確是豐儉由人。
經過翻閱一輪社交媒體,參考了眾多攻略,最終決定前往潮汕,這個美食之都,準備好胃的容量品嘗當地的生醃傳統粿品。一進潮州,映入眼簾的便是一片牛肉的天地,各種招牌粿品和地道鵝肉,在小紅書看過的都隨意挑選,拿起手機掃碼只要願意交託金錢就能享用美點佳肴。
在這座古老的小城裏,有不少狹窄的街巷,每一條都充滿了美食的探索。三代人共同守着兩米的小攤位,彷彿是這座古城精心設計的味覺機關。轉進每個小巷,驚覺潮汕的「厝」文化早已將美食基因融入磚瓦,灰塑的建築浮雕在訴說着悠久的歷史。
在潮汕,美味的食物總是藏在風水極佳的建築中,各類美食的烹調方法都是老祖宗傳下的珍貴技藝,為生活增添了色彩。這次的旅行讓我深刻感受到潮汕人早已將建築哲學融入日常生活的煙火氣息。
「食在潮汕」,從來不是胃容量的較量,而是用味蕾重新丈量時間的方式。百年老字號的傳承、市井煙火的當下,與快遞冷鏈送達的未來,都在齒間交融成一幅鮮活的清明上河圖。正所謂「食飽正知人生好」,在這裏品嘗的每一道美食,都應用味蕾「打卡」記錄,因為每一口都是百年手藝的活態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