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社會輕生問題持續上升,且年齡層逐漸年輕化。輕生的原因涉及多個層面,包括生活壓力、學業成績、感情問題、家庭關係等。在大人或家長眼中,這些問題或許微不足道,甚至被視為人生必經的階段,認為「時間會解決一切」。然而,我們是否曾想過,當孩子長期被困於這些困境中,卻無法得到正面的支持與解決時,他們面臨的會是甚麼?學業一落千丈?情緒失控?還是更嚴重的心理危機?
每個人在面對困難時,都曾試圖尋求幫助。對孩子而言,父母往往是他們遇到問題時的首選求助對象,而父母的回應方式至關重要。當孩子向父母傾訴困難時,如果父母輕描淡寫地回應︰「咁小事都要搵我幫手,你自己解決啦」,孩子可能會逐漸認為這些問題無足輕重,並學會用同樣的方式處理未來的困境。例如,當孩子在學校遭遇欺凌,向父母求助時,若得到的回應是「你咁大個,點會畀人蝦啊」「忍下啦」「佢想同你玩啫」,這些話語不僅無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反而會讓他們感到孤立無援。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Martin E. P. Seligman提出的「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理論,當人類或動物長期處於無法控制或無法預測的負面情境中時,會逐漸產生絕望感,並認為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改變現狀。這種無助感會導致孩子變得消極、失去動機,甚至認為自己無能為力。長期處於這種狀態的孩子,可能會產生更多的負面情緒,例如絕望、抑鬱和意志消沉,這些情緒往往是心理和行為問題的根源。更嚴重的是,這種無助感可能導致輕生念頭或自殘行為。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做些甚麼來幫助孩子擺脫這種無助感呢?
首先,學會聆聽並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向父母傾訴時,家長應先耐心聆聽,不論事情的嚴重性或真實性如何,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即使問題看似微小,對孩子而言可能是巨大的困擾。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描述,進一步向老師或學校了解情況。這種方式或許無法立即解決問題,但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重視,從而舒緩心理壓力。
其次,用開放式問題與孩子溝通。家長可以多關心孩子在學校的日常情況,並使用開放式問題引導孩子表達感受,例如:「你今日返學心情點樣啊?」「今日發生咗咩事令你覺得好深刻?」。避免使用封閉式問題,例如:「你今日開唔開心啊?」「今日返學好唔好玩啊?」,因為這些問題往往只能得到簡單的「是」或「否」的回答,無法深入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開放式問題能讓孩子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從而建立更深的親子連結。
最後,重視心理健康,尋求專業幫助。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同樣重要。當我們身體不適時,會毫不猶豫地尋求醫生幫助,但當情緒出現問題時,卻常常被忽略。事實上,心理問題與身體疾病一樣,需要及時的關注和治療。如果孩子出現心理健康問題,越早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越能有效緩解症狀。無視或忽略這些問題,只會讓潛在的危機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