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兩個高材生
老家某村出了個名校畢業的研究生。
他家在農村,主要收入全靠父母打工。為了供養他讀書,全家傾盡了全力。好在他沒有辜負父母的厚望,研究生順利畢業。父母親以為他會像當地一些孩子一樣,畢業後在當地考個公務員或事業編制,早早「上岸」,使他們的辛苦不致白費。可他偏偏胸懷遠大,無意留在家鄉,立志要在他就讀的那座大城市考公務員。人各有志,無可厚非,可他一次次地應考,一次次地失敗,好運氣似乎就是不偏愛他。
幾經挫折,若是一般人,可能會對自己的職業方向作以調整。而他的態度卻非常堅決,這可把父母急壞了,想盡辦法開導他,可他就是充耳不聞。幾年間,他越來越不願意出門,整天「宅」在家裏,不願意見人。久之,他頭髮開始花白,身體開始發福,人也失去了靈氣、勇氣和銳氣,與風華正茂的高材生形象判若兩人。
父母本想辛辛苦苦地把兒子供養到畢業,然後找個好職業,也算了卻一樁大事。沒想到,孩子卻如此固執,只想「高成」,不願「低就」。然而,一大家人要吃飯,要開支,家庭負擔越來越重,父母親的年齡越來越大。無奈之下,年近花甲的父親只得繼續在外打短工,母親在家種莊稼,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
執著是好的,但執著太過,就成了執拗和固執。環境時時在變,人卻無法改變環境,只能去適應環境。這讓我想到了鄰居家的孩子小瑋。小瑋的父母都是下崗職工,家庭條件十分艱苦,但還是艱難地支持她讀到了研究生畢業。她為了減輕家庭負擔,一畢業就應聘到縣城的一家民企做了文員,為的是學習一些實用技能,也為了能多陪陪父母。一年以後,她考取了事業單位編制,被分配到了偏遠鄉鎮。這與她當初的理想相差甚遠,可她沒有猶豫,在鄉鎮一呆就是六年。由於工作成績突出,她調到了縣城某局,不僅工資和崗位越來越接近她的期望值,而且還能經常照看父母,對此,她是越來越滿意了。
說起這段經歷,小瑋感觸頗深:「理想很豐滿,可現實很骨感。我在民企和鄉鎮工作,雖然都不是我理想中的崗位,卻實實在在地鍛煉了我的能力,磨練了我的意志,使自己能不斷地成長和成熟,也為今天的升職和調動奠定了基礎。」
同樣是畢業生就業,因為理念不同,其結果卻大相徑庭。由此可見,人不可太偏執,要學會適應,懂得變通,路才會越走越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