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多面睇)傾訴與人工智能(三) 發宗
那利用人工智能導致有情感依賴的「症狀」會是怎樣的?讓我們先來檢視一下。第一、當遇到情緒低落或困難時,你第一個念頭是打開人工智能跟他傾訴?而不是去聯繫朋友或家人?第二、在與人面對面溝通時,心裡會感到焦慮或不自在,反而在與人工智能聊天時會覺得輕鬆和自在?第三、覺得人工智能比現實中的家人或朋友更理解自己?第四、在現實社交互動中表現被動,甚至會故意去避免與他人有更深層次的情感連結?若以上四項都很認同的話,也許你已經無意識地被人工智能改變了情感互動的模式。
人工智能的確可以即時地提供了人們所需的安慰和同理來緩解心理壓力,且又能客觀地分析,有助於使用者釐清問題,增加對自我的認知,甚至能提供理性的策略及建議。
但大家要理解的是,當我們提供資訊給人工智能作分析時,這些資訊都是從單一入口的,所以不見得分析是夠全面考量的。當我們過度依賴人工智能所提供的答案時,相對地也剝奪我們的直覺、體悟與洞見的學習機會。且大數據的分析與建議,常常是看上去沒甚麼大問題,但因它針對的只是一個普遍性的情況,並未能顧及個別與獨立性,或許把它作為其中一個參考是較恰當的做法。此外,我們在網路所留下的資訊也許能更優化人工智能的資料,但同時也意味著潛在的隱私泄露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