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鼓勵取代壓力,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  本森

 在現代教育環境中,家長們普遍對孩子的學業成績感到緊張,並透過補習班、陪讀等方式來提升孩子的表現。然而,當孩子未能達到家長的期望時,一些家長可能會不自覺地使用帶有負面情緒的語句,例如:「你考得咁差,無人要你㗎啦!」或「咁簡單都唔識,你真係好蠢!」雖然家長的本意是希望孩子努力向上,但這些話語往往會讓孩子感到恐懼,甚至導致他們逃避挑戰、過度在意他人評價,最終削弱學習動機,並引發負面情緒。

 家長們常常誤以為「恐懼」可以轉化為進步的動力,例如以「你讀唔成書,大過就搵唔到食」等言論來施壓。然而心理學研究表明,長期處於恐懼狀態的孩子,往往會將注意力集中在「避開懲罰」而非「追求成長」上。這種心態可能導致「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現象:當孩子被灌輸「你不行」的觀念時,他們會不自覺地將這種負面信念內化,並在行為上驗證這一預言。例如,孩子可能會認為「反正我再努力也沒用」,進而放棄嘗試,最終導致成績不理想,並加深自我否定。

 事實上,家長對孩子學習成績的緊張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也需要認識到,真正的學習動力來自於「成就感」,而非恐懼。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見和肯定時,他們便會更願意付出更多的努力。結果固然重要,但努力的過程同樣值得重視。與其用負面言語打擊孩子,不如以鼓勵的話語來激發他們的潛能。例如,以「我知道係好難,但係我相信你可以做得到。」來代替「咁簡單都唔識,睇你將來都係無出色㗎啦」;以「我見到你有努力。」來代替「讀唔成書就無沒有好的出路」;以「我相信你可以做到!」來代替「你測驗唔合格,爸爸媽媽就唔要你啦!」這些正向的語言不僅能減少孩子對失敗的恐懼,還能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從而更積極地面對挑戰。

 家長可能會擔心,過多的鼓勵會讓孩子變得自滿。然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來自父母的支持和鼓勵是他們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這種支持不僅能增強孩子的抗壓能力,還能幫助他們在面對困難時保持積極的心態。與其用恐懼來驅動孩子,不如用接納和鼓勵來引導他們。例如,當孩子數學不及格時,與其質問「你下次再唔合格就以後都冇得打機!」不如說「雖然今次差少少,我有見到你嘅努力,我相信你下次可以考得再好啲。」這種方式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還能激發他們改進的動力。

 恐懼式教育或許能在短期內提升孩子的成績,但從長遠來看,這種方式可能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學習動機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相反,接納不完美、重視努力的過程,並用鼓勵取代批評,才是更為可持續的教育方式。家長們需要明白,教育的目標不僅是讓孩子取得好成績,更是幫助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建立自信、培養抗挫力,並學會享受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