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心得)流轉與永恆  濠江中學 鄧芷喬

 流年的經合滌蕩著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心軌,晨曦微露的花墜溺在心,偏偏一隅漾著層層漣漪,那是朝日下的紅暈,更是文化在流轉歲月裡的堅定不移。作為明清的重要皇家宮殿,故宮凝聚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波紋,托舉著中華文化。趁著金秋已至,斜陽掠過京城大地,我懷著敬畏與驕傲,涉足其中,開啟一場流轉與永恆的探尋。

 熏風起,情意濃,也許是秋的臨,每走一步,都會有枯葉輾轉反側,輕輕蕩在我的鞋尖,觸其本身,故宮還未進入,厚重的歷史感便隨著葉的墜湧入心頭。在流轉的歲月中,泱泱華夏的智慧結晶熔鑄其中。明、清兩朝的皇宮棲居於此,它呐喊周遭,總是以最完整的古代皇宮建築群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它不語,卻一直在那裡安泰自若。它宛如一本源遠流長的故事書,訴說著流轉中的永恆。

 一點點臨近,終於邁入午門,秋日的清晨,穹蒼剛朦朦亮,只見光線褪色,繼而顯得寡淡,在午門的間隙邂逅濃郁的日光。我笑靨如花,初遇的秋與故宮悄然流淌而過,秋天攜著繾綣的溫柔款款而來。這裡的景致終於變得燦黃,覆盡了一個春夏的故事,蘊著綿延的詩意。秋風輕巧地躍過燈與光的間隙,縱身跳上故宮的簷頂。在流轉的時光裡,映襯著光的影在故宮建築群上,顯得萬般浮華,而故宮本身卻在這流轉中保持著永恆的魅力。

 激動的心顫抖著,不自覺地向裡奔赴,太和門的恢弘早已震懾其中,浮華若世,這周遭的一切,郁郁芬芳醉萬生般令人感歎。乘著這溫柔,定格於時光流年,悟古建真諦,我快步登臨漢白玉台階,泛白的台如踏足仙境。兩旁的石獅子雕琢堆砌,是守護,亦是文化的涵養。斜陽依舊高照,本如燦金的琉璃瓦再度被點燃燎原之火,是金炎的熾熱,與碧藍的穹空諸多對話,惹人憐愛,卻不可褻玩焉。故宮的壯麗在流轉中永恆。

 內飾其中,原來太和殿如此,想來明清皇帝的足跡可尋之處,也是莊嚴奢容,殿內的仙鶴掠過虛空,還在盤旋,長壽龜兒慢慢蠕動,只有飛蟬還在不知疲倦的歌吟著甚麼,這才讓我從虛幻的仙境回神,只留下讚歎不已的雕刻栩栩如生,呢喃自語,真可謂巧奪天工!不斷向前摸索,已經放慢腳步,抬頭仰望,中國古代建築匠人的美學特質揉雜了時間與時空的界限,卻又拾起打破,只是尋求建築本身的生命契合,直抵「天上宮闕,瓊樓玉宇」的詩意虛幻。遠處橫樑上裝點著神話故事的傳說。龍之獨酌是它醉夢一場的戲藝表演,呈現在彩牆的雕塑之上。近處再走,有些緊張難以挪步,位處於殿央中軸線之上的金龍漆寶座彷彿朱元璋、乾隆再現歷史回轉,那是帝王之氣的外顯,雖然早已遠去,卻隨著古建的浩然漫存長空。在流轉的歷史中,這些藝術之美永恆留存。

 牽引的心還在愉悅,竟然已經到了朱雀門前,好似時光煮雨,又似掉入文化之中,朱雀屬火,熱枕其上,寓意火勢之行,再加之故宮裡都是木製建築,且出入者皆為達官貴臣,最怕的便是著火,於是人們就把朱雀門改稱「午門」了。這所謂的「午門」也是十二地支裡午馬未羊的「午」,它代表正午時分,五行屬火,但是又不像朱雀那樣自帶極大的火性,所以南門就改叫午門。在流轉的歷史中,名稱的變遷見證著歲月的流轉,而故宮的存在卻永恆不變。

 也罷,至少這次也奔赴紫禁,感受這中國的最大文化集成建築群。總的來講,禮者,履也。封建王朝,禮,並不是虛文,違禮,即違反規則,須加以制裁,故有「出於禮者入於刑」之說。故宮的設計建造,多遵循陰陽五行及儒家禮治的規則,以鞏固大一統的統治地位。此中營建國都「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規制,便貫穿故宮整體空間佈局的始終。可心中一直呢喃,即使時間流轉,為何建築本身仍屹立不倒,是歲月靜好,亦或是古建本身地魅力?六百餘載的浩蕩,最重要的原因是榫卯,斗拱結構相互交織。心中得到答案,欣喜若狂,這就返程!在流轉的歲月中,故宮的建築智慧永恆閃耀。

 到了如今,對故宮更多了一份親近。也曾踏足仙巔,足矣。知否,知道事與願違,知道自己的局限性,努力獲得更多內心的平和。我開始接受現實的一切,珍惜所見所得的永恆的時光,把這些存放在內心某個角落,只為獨處時細細回味。在流轉的歲月裡,故宮成為我們心中永恆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