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視窗)傳統農事拾趣  黃平安

四. 打槤枷

在現代脫粒機械出現之前,小麥、大豆、豌豆、油菜等農作物成熟後,如需脫粒,就得用上傳統農具──槤枷。

槤枷是廣大北方農村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廣泛使用的農具,很多糧食脫粒都離不開它。它由槤枷把兒、槤枷軸、槤枷面三部分構成。槤枷面一般用幾根結實的竹片或濕木棍彎曲對折後為經,用竹篾或結實的植物藤、皮等為緯,編織成一塊長約一米、寬二十公分左右的長方形面板,既厚重又耐用。在對折彎曲處的空隙裏固定一根木製的軸,使它成為連接槤枷面和槤枷把兒的軸心。槤枷把兒用三、四米長的竹杆製成,既光滑又輕巧。槤枷把兒一頭供使用者手持,一頭連接在槤枷枷軸上,是槤枷的傳動部分,負責把手上的力傳送到槤枷面上。各部分連接好後,就可以使用了。

把收割回來的農作物平鋪在場院上,讓它均勻地接受陽光的恩賜。待它曬得又乾又脆的時候,槤枷就登場了。人們雙手緊握槤枷把兒,一起一落間,槤枷面繞着軸,在空中作三百六十度旋轉後,準確地拍打在了等待脫粒的作物上。在槤枷反復的拍打中,糧食的籽粒從莢殼中不斷分離,紛紛跳了出來。乍看這一起一落,動作簡單,沒有玄機,但初學者卻常常使喚不動它。不是槤枷面不肯靈活翻轉,就是翻轉得不是時候,總之,槤枷面就是拍打不到準確的位置上,惹得會打的人發出一陣嘻笑,學打者面紅耳赤,十分難堪。

我小時候就見過生產隊集中為大豆脫粒的情景,場面十分壯觀。社員們把大豆從地裏連根拔起後,統一運到場院邊讓它慢慢風乾。挑一個晴朗的早上,隊長安排一部分社員將大豆植株平鋪在場院裏晾曬。到了中午,大豆植株曬得又乾又脆的時候,就是槤枷大顯身手的時候了。幾十個社員並排站立,每人手裏各拿着一把槤枷,一人領頭,眾人跟隨其節奏便開始了工作。

沒有口令,只憑感覺,一起一落卻整齊劃一,槤枷面在空中不斷地劃着圓弧,既優美又壯觀。「啪、啪、啪」的拍打聲清脆響亮,在山谷裏迴響,像一曲「大合唱」。人們一邊打,一邊移動身子,直到把所有的地方都打遍,不留死角。一面打完,還要將植株翻過來,曬一會後,再開始新一輪的拍打,直到把大豆粒都從豆莢裏「趕」出來後,槤枷才得以「退場」。

這是個十分辛苦的活兒,槤枷自身比較重,要不斷重複一起一落的動作,時間一長,便會腰痠背痛,手臂發麻,氣喘吁吁。儘管如此,卻不能懈怠,常常要頂着烈日曝曬,植株才會乾脆,脫粒也才會更容易一些。

父親身體瘦弱,又不會打槤枷,可生產隊長卻不依不饒,非要每一戶派一個勞力參加。無奈之下,父親只好讓哥哥去試試。隊長說,「他幹農活沒兩年,根本不會使槤枷,他來有甚麼用?」父親說,「讓他試試嘛,反正遲早都是要學的啊。」隊長沒法,只得讓哥哥一試。哥哥天生聰明,折騰了一陣子,便漸漸掌握了要領,很快跟上了「大部隊」的節奏,連隊長也為他豎起了大拇指。

後來,柴油機、脫粒機等一些農業機械很快在鄉村得到應用,不僅效率高,還大大減輕了人們的勞動強度。像槤枷一樣傳承了千百年的傳統農具漸漸「靠邊站」了。久之,就被人們淡忘了。

今年夏天,路過某鄉村,見幾個農民正在收油菜。他們在平地上鋪了一大片的塑膠布,然後把油菜植株平鋪在上面。槤枷一起一落,小小的油菜籽便歡快地蹦了出來。這場面好久沒見了,很是稀奇。我停下車,去拍了點照片和視頻留作紀念。我還將視頻發到了網上,兩天竟然有十多萬的瀏覽量,着實讓我感到意外。也許,是消失的槤枷慰藉了人們的鄉愁,或是槤枷聲聲勾起了人們對家鄉的懷念?二者都兼而有之吧。(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