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院裏,巨型看板上張貼着琳琅滿目的電影海報;網絡平台上,精心設計的預告片與廣告鋪天蓋地而來。這就是當代電影產業的常態──「海報谷票房」的現象已然成形。然而,這背後究竟是一種良心經營的策略,還是以本傷人的惡性競爭?
行銷的必要與藝術
電影作為文化商品,本就離不開行銷。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若無有效宣傳,再優秀的作品也可能淹沒在內容海洋中。從這個角度觀之,投入資源進行宣傳無可厚非,甚至是對作品負責的表現。
電影行銷本身也已發展成一門藝術。創意十足的預告片、別出心裁的海報設計、與觀眾互動的社群媒體策略,這些都能豐富電影文化的多樣性,為觀眾提供更多參與電影的方式。此種行銷若運用得當,實為產業良性發展的催化劑。
資本巨輪下的隱憂
然而,當行銷預算膨脹到不合理的地步,問題便隨之而來。大片廠動輒投入與製作成本相當甚至更高的宣傳費用,形成一場資本的軍備競賽。獨立製片與小成本電影即便品質優異,也因無力負擔巨額行銷費用而難以獲得市場關注。
這種情況導致院線排片趨向保守,多將廳數留給「保證賺錢」的大型商業片,進一步壓縮多元電影的生存空間。長此以往,電影文化的多樣性恐將逐漸流失,市場只剩下幾種「安全」類型的電影循環往復。
尋找平衡點
電影產業需要在行銷與內容間找到平衡點。與其將巨資全數投入宣傳,不如分配更多資源於作品本身的品質提升。近年一些靠口碑逆襲的電影案例證明,優質內容自能引發觀眾自主傳播,這種「有機」的行銷往往比強勢廣告更為有效。
串流平台的崛起也提供另一種可能性。算法推薦與社群討論某種程度減少了對傳統行銷的依賴,讓更多作品能憑藉自身魅力找到觀眾。
從谷票房到谷品質
「海報谷票房」現象不應被簡單二分為「良心」或「惡性」,而需視其具體實踐方式而定。合理的行銷是產業健康發展的必要組成,但當行銷本身成為目的,甚至壓倒作品品質時,便背離了電影作為文化藝術的本質。
理想的電影生態,應是從「海報谷票房」逐步走向「品質谷票房」的良性循環。在那裏,好電影不因缺乏行銷預算而被埋沒,觀眾也能享有更多元的觀影選擇。這需要業界、院線與觀眾共同努力,讓電影回歸感動人心的初衷,而非僅僅是資本的遊戲。◇